樊继美:让木旋玩具讲述“不老时光”

编辑:admin 日期:2018-10-03 08:56:23 / 人气:

 普普通通的庭院,大门敞开,一位年近70的老人正坐在院中机器旁忙碌着。他把切好的木条放进一台机器中,机器飞速旋转下,去皮、凿空、分层、磨光,木花纷飞。起手落手间,木料变成了一个个或圆或尖或方的物件。这些零零碎碎的小件,是组成木旋玩具的零部件,而制作它们的老人,正是郯城木旋玩具第十五代传承人樊继美。
  “战国的时候,孙膑和庞涓在马陵古道上斗智斗勇。两军交战正难解难分之时,孙膑发明的战车派上了用场,它‘嚯嚯’地冲过去,一下子就把庞涓的大军给冲散了……”樊继美一边干活,一边给小孙子讲故事。同时,在小孙子的期盼中,一辆“袖珍版”战车制作出来,那是一辆“素颜”的小燕车。小孙儿开心地接过爷爷手里的小燕车就地推了起来,“嘭嗤”、“嘭嗤”的响声逗得爷孙俩哈哈大笑。
  老手艺人用木头做出来的玩具,每一件都在旋转跳动中定格,留住了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郯城木旋玩具:“小玩意”藏着老故事
  在临沂市郯城县有这样一个村子,自它存在之日起,村人便以木材加工做活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出自这个村子里那些五花八门、颜色艳丽的各式木旋玩具,至今已传承600余年。这个村子也因这些精美的木旋玩具而被外乡人知晓。它,就是被誉为“木旋玩具之乡”的樊埝村。
  樊埝村做木旋玩具的历史,可追溯到元末明初,村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明朝成化年间,樊氏始祖樊木从江苏赣榆逃荒行至沂水河畔,在城西30里的沂河东岸落户。因生计所迫,樊木拜邻村木匠徐某为师学艺。很快,他便精通了各种技法,成为一名出色的木匠。心灵手巧的樊木,会根据手拉皮带使钻头转动的原理,制成简易旋车。还会制作一些刀把、花棒锤类的简易玩具。就这样,樊木逐渐摸索出一套制作木旋玩具的技艺,并把它们传给了自己的儿孙们。儿孙们又将这套技法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传统的木旋玩具种类多样,有哗啦棒槌、虎头棒槌、高低棒人、燕车、大刀、宝剑等。在这些小巧的玩具中,既凝聚着樊埝村传统艺人们的坚守,也浸润着一个村子的风俗和文化。
  樊继美,是樊埝村木旋玩具制作的代表人物,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儿时接触木炫玩具至今已近60载。他曾说:木旋玩具是祖传的手艺,不能丢。
  1950年出生的樊继美,6、7岁时,开始跟随家人学习制作木旋玩具。最初,他只是帮着大人给玩具上涂颜色、抹胶水。上学后,才又学着用画笔帮忙画些简单的图案。正所谓熟能生巧,接触的多了,小樊继美也开始尝试着制作玩具。
  1970年,樊继美参军入伍,这一待就是7年。在部队里,他没有机会接触木旋玩具,但却利用这7年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1977年,樊继美退伍回家。面对祖辈们留下的手艺活儿,他毅然拾起,决心大干一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樊埝村制作木旋玩具多是家庭式的手工作坊,小打小闹,产量不大。在樊继美的记忆中,幼时的樊埝村生活十分清苦。村人们既要忙农活,又要“忙里偷闲”的制作各种玩具添补生计。每当年关过后,村人们便三五成群,带着干粮徒步数百里赶往连云港、徐州等大地方,在当地庙会上贩卖自家纯手工制作的这些木旋玩具。
  让樊继美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他与村人前往海州(隶属连云港市)的一场庙会。适值隆冬,大家扛着装有玩具的麻袋,一步一颤地徒步一百多里赶到庙会。
  庙会的路很宽,两侧摆满了玩具,看得人多买的人少。一位邻居家的玩具色泽不够鲜亮,造型也不够精致,更是乏人问津,大忙一场注定血本无归。
  到了晚上,劳累了一天的村人住进一间小旅馆。没有钱,所以只能睡大通铺。大雪纷飞,被褥单薄,大家便将身上的衣物互相借用取暖。那段艰辛的日子,让樊继美久久不能忘怀。
  当然,也有快乐的时光。卖完货后获得的报酬,可以在购完工具后买些吃食,那些食物的味道在记忆的味蕾中久久不散。古老手艺的传承在通往辉煌的同时,也流淌着心酸的泪水。
  推陈出新:老玩具换上新妆容
  如今,我们看到这些活灵活现的木制玩具,离不开老艺人们的实践与摸索、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他们不断对人物、动物的自然形体加以取舍、提炼、夸张、充实、变形等,最终将形体的各个局部概括再加以组合,节奏感的加强和微妙动态的捕捉成就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木旋玩具。
  说起郯城木旋玩具,自是有一个独特之处,即每个玩具背后都有一个典故。如郯城古为郯国,国君是郯子。因郯子亲民,王后贤惠,郯国老百姓就以国主和王后的形象做出一种非常平民化的木偶人像,供奉于家家户户中,这种木偶人像便是留传至今的“高低棒人”。“高低棒人”也是一套木偶玩具,高的叫高棒人,矮的是矮棒人,它们的头能够晃动,且会“啪啦”作响。据悉,“高低棒人”可以避灾、辟邪,谁家的孩子有了它还能长命百岁。寓意好,又有历史文化背景,“高低棒人”的销量不俗,更是在今年被宋庆龄基金会收藏。
  除了惟妙惟肖的高低棒人,翩翩起舞的手推燕车、色彩艳丽又清脆悦耳的木摇铃、泥土地上溜溜旋转的木陀螺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小玩具,背后都蕴含着一些传奇的故事,凝聚着手艺人们的匠心。
  樊继美说,樊埝村做的不只是玩具,也是一种益智品。再比如燕车,就运用了力学传动的原理制作。
  “小娃娃推动燕车后,车轮的圆周直线运动转化为规律性的间歇传动,车轮便牵引燕子不停地扇动起双翅,车轴上三角木也拨动小鼓槌不住地敲起鼓来。”当孩子们在玩的时候既得到了快乐,也收获了智慧的启发。
  事实上,这些“机关算尽”玩具制作,并不如看起来那么简单。一件木旋玩具,要经过备料、风干、下料、车型等前后72道工序,所用的原料和工具都由手工制作。此外,木旋玩具颜色艳丽,根据不同类型玩具绘以各种花卉、动物等纹样,极具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如制作一个哗啦棒槌,就要先用黑笔在白底子上勾勒出抽象的牡丹花、蝙蝠叶、龙戏珠等图形,再用桃红、柳绿、橙黄等颜色填充。“福”字花通过用红、绿、紫、黄、白颜色的穿插,看起来抢眼、明艳,很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当然,要继承更要有发展,在保留传统技艺基础之上,樊继美又开创了一些新的技法。1985年,由樊继美牵头,樊埝村成立木旋制品研究开发中心,专门研发木旋制品。就这样,樊埝村的木旋玩具名声越来越响,甚至走出了国门。
  回想起那段时光,樊继美至今难掩兴奋。“那是1987年的时候,美国一家工艺品公司送来一件‘胡桃武士’的样品。我连续做了好多天,终于做出了一个中西合璧的木旋‘胡桃人’,对方看过后非常满意。”名声打开后,樊埝村的木旋玩具开始销往日本、德国、美国等十多个国家,这也是樊埝村木旋玩具的鼎盛时期。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木旋玩具走向海外后不久,电动玩具的兴起又给这项传统手工艺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樊继美而言,这也成了自己一个新的难题。                  
  “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必须改进技术、创新品种,让木旋玩具重新被大家认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樊继美在家潜心研究,开始创造新品种。
  这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打开了他的思路。 “2006年的一天,有人找我加工木制‘日本娃娃’。虽然村里人谁都没有做过,但我还是答应了。”樊继美认为,这是个绝好的机会,“我想既然有人要做,就说明有人喜欢。”然而想法固然美好,现实却异常残酷,令樊继美没想到的是,喜欢这种“娃娃”的人最终寥寥无几。        
  想法落了空,但樊继美却没有放弃。他开始走出村子,奔波于全国各地的集市、商场和旅游景区,实地考察。最终,他发现中国人十分喜欢喜庆的色彩和寓意,于是他便在这些娃娃身上加了一个大红色的中国结。令其高兴的是,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带中国结的娃娃大受市场欢迎。之后,樊继美又根据这个原型,创作了几十个新品种。 
  至今,樊继美加工生产的木旋玩具已形成六大类、600多个花色品种。在传统作品之外,还增添了包括京剧脸谱、胡桃人、小火车、火箭、智力拼盘等在内的创新产品。其中,樊继美创作的《西游记系列》《民间人物系列》作品,不仅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赛中获奖,还被中国美术馆、宋庆龄基金会、台湾中华艺术馆等单位收藏。
  机遇不断:古文化迎来新的继承人
  600多年间,木旋玩具的传承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时至今日,和上色、组装、定型等仍需手工制作的木旋玩具相比,大家更愿意做一些像家具这样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省时省力、且利润高的家居用品。
  不过,即便面对这样的现状,“固执”的樊继美依然一心不改,只想着如何把老祖宗留传下来的手艺传承下去。他带领樊埝村的艺人们,积极传承和发展木旋玩具技艺,不断开发新品种。
  功夫不负有心人,木旋玩具在樊继美和村人们的坚守之下绽放出新的活力。樊埝村的木旋玩具因精巧别致,图案新颖,色彩艳丽,形象逼真,乡土气息浓郁,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消费者的好评。2009年,木旋玩具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10年10月,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樊继美的作品好评如潮。樊继美本人荣膺“传承人展示奖”。博览会期间,山东建筑大学特聘樊继美为客座教授,使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终于走进大学校园。
  此后,2014年,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木旋玩具位列其中。
  2017年,十九大召开,“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的理念被提出,社会各界对于文化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愈发重视。
  一时间,怀旧风潮扑面而来,人们又将目光投向传统手工艺制作的木旋玩具身上。木旋玩具市场回暖,樊继美也在政府大力宣传下将木旋玩具制作工艺带到大学校园和各类博览会上,让更多年轻人和市民了解和发扬传统木旋玩具文化。可以说,木旋玩具为樊埝村这个历史悠久的小村庄带来滚滚财源,也为这项延续了600余年的传统技艺找到传承。
  今年5月,樊继美被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樊继美而言,这是一份殊荣更是动力。目前,樊继美已招收6名弟子。小儿子樊世伟和二儿媳杨兰也拜入门下。其中,杨兰还参加了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的“民间艺人收徒传艺”仪式,并获证书。
  谈起徒弟们,樊继美对他们的手艺赞许有加,言语间尽是藏不住的喜悦,“现在我更感到责任的重大,一方面要把这门传统的手艺传承好,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地进行创新,让我们的作品被更多的人喜欢。”

现在致电 0755-66889988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